从福建话的渊源谈知识(knowledge)与仿真陈述(factoid)之分



刚在上海度了十天假。启程候机时,在FB看了一篇转载的文章。作者试图用英文辩证其文章的题目:“HOKKIEN IS THE SOLE SURVIVING CHINESE LANGUAGE FROM THE TANG DYNASTY 2,000 YEARS AGO”。简译:福建话(或闽南语)是自唐代后唯一幸存的汉语。作者自夸对唐代了解颇深,更断定了福建话便是唐朝官语和福建人是李唐后裔。当然,这些都不是不无可能。只是从唐至今也就1400年,题目里的2000年就不太正确了。再说,李渊,即唐高祖,门第属北方关陇贵族,对源于华南的方言应该不熟悉。其三,李唐定都于长安,即今陕西西安,就以语言随地域来说,唐朝官语更可能是关中话而非福建话。

考证唐语的本质是极尽艰辛的,恐怕穷一生专研也未果为结。这是一种严格的知识追求。哲学里有一门学问叫知识论(即epistemology),其中问到的便是何为知识。简单的说,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:确证(justified)的真(true)信念(belief)。那位FB文章的作者即便有真信念,却没有基于考证上的确证性,其文章内的观点便只是一己之见而并非知识了。有趣的是在社交媒体赋予的便利下,像这样的文章被转载复转载后,其观点就逐渐成为所谓的仿真陈述(即factoid)。这是在人云亦云下形成的一种仿知识。套一句成语,这就是三人成虎(注)的表现:有一座城池,里头并没有老虎。有一人说城里有老虎,你可能不信。若多人说,那你可能就信了。

若以阅读八卦的性质看待这一类仿知识,闲来自娱,那也无伤大雅。若对题目有兴趣,就自行搜集资料,深化自身对题目的了解,岂不美哉?

题外,每每到上海都有惊艳。浦东的金融中心发展神速,足以媲美新加坡或香港。黄埔的朴实散发一种老上海的文化底蕴。十二年前初次到上海时,上海还没地铁,浦东也只有孤零零的东方明珠。之后每数年都会重游,期间总会到上海博物馆一览,也回到书城买书。



《战国策·魏策二》: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,谓魏王曰:“今一人言市有虎,王信之乎?”王曰:“否。”“二人言市有虎,王信之乎?”王曰:“寡人疑之矣。”“三人言市有虎,王信之乎?”王曰:“寡人信之矣。”庞葱曰:“夫市之无虎明矣,然而三人言而成虎。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,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。愿王察之矣。”王曰:“寡人自为知。”于是辞行,而谗言先至。后太子罢质,果不得见。


2003年

2015年

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